北臺區域合作的規劃與願景
應《北臺電子報》的邀請,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發表了他對北臺區域合作的願景與展望。全文如下:
事半功倍,效益加乘
談區域合作就要談到縣市間的分工與合作,分工是合作的開始,透過合作,各縣市不必老是做同樣重複的事情,如果大家各自努力作好分工的項目,收穫成果透過各縣市交流分享,其事半功倍的加乘效益對大家都有幫助,這個合作互利的模式對臺灣整體競爭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伴隨著國際產業分工與經濟全球化過程,其空間競爭日趨激烈,跨國家、區域、縣市空間的資源整合與分工合作,更加刻不容緩。民國94年,當時擔任臺北市市長的馬英九先生率先發起北臺區域縣市合作發展計畫的構想,邀集北臺灣其他七縣市(宜蘭縣、基隆市、臺北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共同成立「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現在這個機制已逐漸成為北臺灣各縣市成熟的溝通合作平台。
合作發展,自身做起
總體來說「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是負責縣市間整合與分工的專業整合組織,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展開實質的合作計畫。但有些事情對大眾有利,自己就應該跳出來先行推動,例如本市目前積極推動的三環三線空間佈局,就是要讓外縣市民眾也能享受便捷可靠的捷運系統。僅期待中央支持推動那是不夠的,地方自身也要有一套務實成熟的財務計畫讓中央看到可行性。中央、地方間合作努力,一旦捷運路網建設完成,大臺北以外的民眾們透過捷運系統來往各地消費觀光,經濟收益互相流通,自然就能收到前面所說事半功倍、效益加乘的成果,一開始自己若沒有準備、展現企圖心,又如何奢求他人進行合作分工呢?
跨域推動,由下而上
跨區域、部門間的合作,我認為還是從地方「由下而上」的推動模式比較好,從前中央「由上而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行政院也無法針對某個特定議題去主導,由地方自發性展開合作達成共識後,再由中央出面進行整體性協助的角色,這種模式會比較有效。例如北臺去年推動的大漢溪流域觀光整合發展計畫、基隆河沿岸土地再利用計畫,其規劃內容都是沿河小規模區域、環境議題的檢討、研擬,縣市政府間有關部門坐下來談,很快就可以找出具有共識的解決方案。但若把問題放大成整個淡水河河域上、中、下游的治理問題,其複雜程度便跨越中央、地方多個單位,相對難予整合而遲無法推動。
未來中央在統籌分配款支援各縣市上,應優先給予有合作的項目,找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現在所有面臨的課題,經過全球化跟區域化過程的發酵後,都不是單一縣市可獨立解決的。中央的財務協助應鼓勵區域合作建設案「越多縣市合作案越應優先」,畢竟中央政府就算再富裕,資源還是有限。
組織常設,實體運作
至於「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目前的運作模式,是否仍採行由各縣市首長每年輪流擔任主席?這個問題可以再考量,或許可依各縣市的專長,在分組上由各縣市分別擔任召集人。我想,資源比較多的縣市,還是要付出比較多的心力。但最重要的是「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要常設化,需要成立一個辦事處,讓它成為八縣市合作開會的常設地點,每年活動仍由主辦縣市負責,辦事處協助辦理,讓委員會的運作更加實體化。
協力合作,啟動未來
在全球經濟環境的競爭舞台,北臺已為各成員找到適宜的角色位置:「以北北基為貿易資訊港口中心、桃園為運籌中心、新竹為科技中心、宜蘭苗栗為特色產業生活圈」,北臺區域發展特性儼然形成。
未來北臺八縣市的夥伴關係必須要以更積極合作的態度共同行動,秉持資源共享、義務分擔的思維,用更開闊的胸襟建立良好的區域合作典範,一起為打造永續臺灣新紀元而努力!
圖:
日期:20110417
分類:發展推動
地區: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