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觀點

觀光優勢‧文化是最大加值-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

yan-chang-shou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 【專訪:秦蕙媛、施聖亭】

臺灣目前觀光產業的發展問題,在於大家都是各做各的,缺乏整體規劃,應該要針對目標對象的不同,做不同的設計跟規劃。觀光最重要的優勢,在於文化的加值,觀光跟文化結合,就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創意與商機。

 

發現優勢凸顯特色‧成功行銷臺灣

 

深入觀察觀光客的行為與期待,大致上觀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走馬看花」,多是快去快回、點到為止的第一次訪客;第二階段是「深度旅遊」觀光客,比較重視文化深度,不受團體拘束的旅行方式;第三階段則是「無期無為」的觀光客,隨性所至,自由自在,純粹尋找心靈休息旅行者。這三種人追尋的目標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臺灣的觀光產業,我認為必須把目標說清楚,當觀光客是國人與外來者時,絕對是不同的方式發展觀光業。以大陸觀光客為例,每次來一定去101大樓,卻沒有深度看臺灣或自由行的機會。臺灣的競爭優勢必須因時而異,如果現在還是用20年前的方式宣傳臺灣,是完全沒有效果的。

如果想要成功行銷臺灣,隨著時空的轉變,我們必須為臺灣找到新的競爭優勢,必須凸顯自己的特色,也必須瞭解觀光客的需求及品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去滿足他們的期待,是非常重要的。我要強調的是,觀光產業發展,文化是最大的加值,行銷推廣必須找出「關鍵影響的人」,再進一步包裝、宣傳,創造口碑。

 

北臺‧華人的文化觀光重鎮

 

以目前臺灣縣市劃分的格局,單一縣市要發展國際觀光路線,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但以北臺八縣市的規模來看,是非常具有潛力的。我個人認為,松山機場對臺北市的長遠發展,其實是一個障礙。位在市中心的機場,其航線內的建築物為了飛航安全必須限高、限建。在地小人稠的臺北,因為建築物無法向上發展,形成土地資源和空間運用的浪費。如果沒有大格局的改變,臺北想要變得更美麗,幾乎不太可能。

從更高的觀點來看臺北的發展,機場應該設在郊區,以快速道路或捷運接駁,就能解決距離的問題,機場捷運30分鐘就能夠抵達桃園國際機場,眼光再放遠一點,更應該考慮建造磁浮列車,10到15分鐘就可以達到跟世界接軌的目標。屆時,臺北市將會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像紐約、東京、上海現在的角色一樣。臺北市的規劃,必須以國際大都會的格局進行。我認為必須以「華人文化觀光重鎮」的身分來看待自己。

沒有松山機場之後,臺北市的都市計畫,就得以海闊天空、完全解放,臺北的生活機能,是華人生活圈中最強的,既能享有住在都市的便利,又能在一小時車程內享受到寧靜的森林、遼闊的海洋,24小時可品嘗到世界各國的美食、去書店飽覽群書、看劇場表演、聽爵士樂,甚至上陽明山、烏來泡湯或品茶。

臺北市不但必須以臺北市的角度發展未來,做為一個未來亞太地區的主要城市,各項開發建設,都要用寬廣的格局來規劃,並思考如何帶動臺灣整體經濟發展。

而國際機場所在的桃園縣,現在正朝向航空城的方向推動,自然會帶動觀光旅遊、購物消費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國內與國際航線都在同一個機場吞吐時,台灣各地的農產品、精密工業產品,甚至桃園縣本身各類商品,都可以在桃園發展出集散中心的規模,從桃園機場進出。其他北臺縣市,應該以此為基礎,思索自己的定位,規劃更前瞻、能發揮優勢且宜居的都市計畫。

 

結合在地特色‧創造全球商機

 

以臺北市為例,如何在一成不變的走馬看花中尋求與文化的結合?可以從士林官邸開始,到張大千舊居、錢穆故居、故宮博物院、林語堂紀念館;上擎天崗享受藍天綠地的遼闊,品嘗食養山房的人文料理,再到小油坑、陽明書屋、北投文物館、張學良故居、溫泉博物館。這些其實是已經成形的模式,只是缺乏包裝。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本地特色包裝進去。

我認為,現在每一塊都是局部在做,缺乏一個更高的高度去看全局。舉例來說,臺北市的華山特區,如果市政府能夠出錢規劃,每個月有不同的團體進駐,原住民、現代流行音樂或是藝術創作,每個周末可以吸引多少人一同看到臺北的美?利用表演帶動人潮、利用展覽創造商機,這將會是國人表演的舞台。

觀光要持續發展,「帶狀」是很重要的觀念。以臺灣燈會來說,我覺得過去是一個全家參與的民俗教育活動,它的確掀起觀光熱潮,也挽救臺灣傳統文化,但現在每年各縣市政府搶著辦燈會,「你有我也有」的心態,不但重複性過高,更造成國家整體資源的浪費。如果只是一個Event,我想充其量只能稱為造勢活動,無法延續文化主軸去發展,就會成為災難。

宜蘭的童玩節也是一個例子。童玩節現在的確應該功成身退。當年陳定南縣長是要把宜蘭縣發展為觀光縣市,推動童玩節,那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宜蘭縣真的要發展觀光,地方首長應該有更高的高度,先把所有發展觀光的元素都整合好,包括那裡是可以開發的地方?開發什麼特色?溫泉、旅館跟遊憩路線等元素都整合好,再推動童玩節,那這些產業就算沒有童玩節,一樣可以繼續下去。

任何活動都必須有延續性,否則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童玩節畫下句點之後,宜蘭縣應該推動的目標,是尋找跟發揮自己的優勢,吸引更多的觀光客到宜蘭停留更久的時間。

文化結合宗教‧發揮震撼人心的感動力量

 

臺灣文化其實有許多足以感動人的元素,不管是流行音樂、原住民舞蹈,我們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優勢,以新的眼光讓觀光跟這些元素結合,就足以成為能在國際上競爭、震撼人心的感動力量。我認為,目前臺灣觀光業還是把對象放在國人身上,但不客氣地說,只看國人是沒有未來的,一定要走向國際。

舉例來說,臺灣近年來非常流行「禪修」,如果行程安排是往臺北縣,除了參觀雕塑大師朱銘美術館之外,還可以去法鼓山禪修,這絕對是臺灣特有的體驗,國際人士一樣也會被感動,因為宗教具有安定心靈的效果,當西方社會正希望從東方的宗教、修行元素中找尋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方式時,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早就是臺灣生活的一部分。

透過觀光與文化的結合,我們可以進一步規劃出宗教體驗旅遊,或將風景幽美、寧靜怡人的地區開發為禪修研習體驗營、設立非宗教性的心靈禪修中心,規劃長則數週、短則半天的禪修課程,讓宗教結合觀光,不只帶來經濟層面的效益,更看見宗教帶來無形的價值。

臺灣生活特色很多,但政府要懂得善加利用,比如臺灣的茶藝跟觀光結合,從產茶、製茶、賣茶到泡茶,每一個階段講究的程度,連大陸人都讚嘆不已,如果我們讓賣茶不再只是賣茶,產業的價值自然就會提高。

 

觀光‧台灣與世界交朋友的管道

 

我始終覺得,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關鍵競爭力,每個城市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特色跟優勢,尤其是文化特色。如果只是一味模仿,甚至拆除古蹟,不但是文化的浩劫,也將失去商機。政府官員應該抱持戒慎恐懼的心情,以歷史的標尺來衡量城市而開發,才不會埋下無可彌補的遺憾。

我希望臺灣跟全世界做朋友,而觀光就是臺灣跟世界交朋友很重要的管道。臺灣要找到自己的自信、優勢與條件,優雅地跟世界交朋友。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一切,但我希望這樣的信念能夠延續下去。

相關文章